華西都市報訊(記者 王浩野)今年6至10月,成都市考古隊在春熙路正科甲巷空地進行搶救性發掘,一條長19.2米、寬1米多、殘深達1.9米的“下水道”保存完好,被證實為唐末五代修建的城市乾渠,這表明1000多年前的唐末五代以來春熙路就是成都的市中心。(本報昨日曾做報道)
  “溝頭有水哦,這個水渠難道還可以用?”“估計又要保護起來了。”11月18日,網友們通過華西都市報官方微博紛紛表達了對這個考古項目的興趣。記者咨詢了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,證實水渠已經以磚塊為單位拆解搬走,未來將在成都博物館中恢複原貌。
  正科甲巷唐宋遺址位於錦江區正科甲巷3號,是成都市第一人民醫院舊址,西北方向與春熙路商業區相鄰。4個月的考古工作,考古隊員在這裡發現了房遺跡屋、排水渠(溝)、道路、灰坑、竈、水井,還出土了瓷器、陶器、金屬器、玉器、錢幣等。
  古人智慧不可小覷,不過經過1000多年的鬥轉星移,這段水渠的功能早就跟不上時代的步伐了。不過,這段水渠還是給我們打開了一扇感受成都千年前繁華的窗戶,對研究唐宋時期成都的城市格局和社會生活有重要意義。
  由於正科甲巷遺址發掘面積不大,和已經原址保護起來的江南館街遺址所體現的文化面貌相近,因此正科甲巷遺址享受的是“異地保護”的待遇。考古人員是將水渠中保存較為完好的一段,對每一塊青磚進行標記、定位,登記在冊,然後再拆開,用木箱把青磚運到其他地方再“拼起來”。為了避免損壞,木箱中墊滿了泡沫,磚塊裝滿了兩個卡車。
  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王毅說,這段水渠未來將在成都博物館進行複原,相關出土文物也將在博物館進行展出。  (原標題:唐末乾渠大挪移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bz09bztvov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